中新網5月20日電 據柬埔寨《星洲日報》報道,越南河仙與柬埔寨唝吥省碌山市毗鄰,綿長的邊界線使兩國邊民可輕而易舉的穿過邊界線,在七十年代戰(zhàn)爭時期,特別是七五年后,柬埔寨便有大量邊民通過“北扎”逃到河仙或其他地方。據當地華人稱,目前住在河仙 市區(qū)的十幾萬人口中,有約一半為華人,其中大部分為柬埔寨華裔難民和部分柬人。
在河仙市的許多店鋪都有中文,很多人除了講越語,也講華語和柬語,你也可以在碌山市租一輛出租摩托直驅河仙,而兩國邊民每天都載著貨物來來往往做生意,不用簽證,但往來要登記,花點“咖啡錢”是難免的。
在河仙的華人,大部分人當年是身無分文逃難過去的,但經過二十多年的刻苦和奮斗,目前在商場上已占有一席之地,他們開商店,開餐館,除了能講流利的越南話,還可以操普通話,多種方言和柬語,加上善于經營,所以在商場上較占優(yōu)勢。河仙能以原來一個小漁村變成一個有一定規(guī)模與活躍的邊貿市鎮(zhèn),其中也有柬埔寨難民的一份功勞。
錢永成原是金邊的潮籍華人,1975年逃難到河仙時兩手空空靠“行船”載貨度日,但沒有起色,1995年起開始經營小餐館,慢慢積累資金,從初時租屋經營到擁有自己的店面,數十年走來并不容易。錢先生說,從金邊逃到越南時自己還年輕,還可以熬,但現在老了,已經沒有力拼。
錢先生又說,在河仙市的十幾萬人口中,柬華人約占一半,而且大部分經商,生活還過得去,在這里,只要合法經營,當局都不會亂找麻煩。
讓錢先生欣慰的是,子女都長大了,而且都是店中的好幫手,而且除了會講越語和潮語,因為太太是客家人,也會講客家話。在店門外,見到錢先生的招牌除了越文和中文,還有柬文。他說,這里每天出入的柬埔寨人很多,有了柬文,也可以吸引多點顧客。
越南政府寬待難民 柬華移民抓住機會
記者一行人在錢先生店里吃了兩餐飯,他特別為我們煮了兩道越南最著名的招牌菜——越南酸湯和砂煲焢魚。
黎若芬也是由金邊移民到河仙的華人,目前在河仙經營“玉芬時裝”,還有酒店、咖啡座場。她說,她十一歲時,曾在端華學校讀過兩年中文,十七歲到越南,從最初經營小型服裝攤做起,一直發(fā)展到今天成為河仙市最大的時裝店。
憶起小時候在柬埔寨的生活,黎女士說她的童年并不快樂,因為她有十一個兄弟姐妹,她年紀很小就要照顧弟妹,所以十二歲才開始上學,后來又政變,打仗而逃難。
黃河,一名身材瘦而高的柬埔寨移民,1965—1970年就讀金邊端華學校,1970年政變后舉家,移民河仙市的“云中”;因為住在海邊,利用當地盛產海鮮的便利而做起海鮮生意,成為當地著名的海鮮進出口商。黃先生在收購海鮮后進行冷凍加工出口,但隨著海鮮越來越少,黃先生目前轉做海蜇生意。
黃先生說,河仙本地人不多,主要是移民,政府對柬埔寨移民較寬,在柬人聚居區(qū),對生活太貧窮的柬人會給他們建屋子,給飯吃,給他們找工作,對工作不力的干部要檢討。雖然移民多,但因為缺乏經費,請不到老師,河仙辦不起一間華校。?